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控制大厅。(资料图片)记者 徐旻昊 摄
从合肥庐阳区大杨镇沿三国城路一路向西,沿途一派田园景象。路旁遍布的生态园、草莓采摘地、垂钓基地和农家乐,是合肥市民周末度假的热门目的地。但是,越过科学院北路和科学岛北路后,视野中就是另外一番景象——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坐落于此,中国商业聚变能独角兽企业——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就位于研究院四楼。
站在聚变新能的办公室内向四周望去,可以看到可控核聚变的“铁三角”:向东,大名鼎鼎的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在三个月前刚刚启动;向北,合肥庐阳区聚变园区内的国家凯发国际娱乐官网入口网址大科学装置“夸父”(CRAFT)主体工程正在建设;向南,穿过三国城路进入科学岛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有着“人造太阳”之称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还在不停冲击世界纪录。
这个“铁三角”,是我省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心脏地带”。聚变新能,则是这个心脏地带的关键一环。作为中国核聚变能商业化的重要实施主体平台之一,聚变新能布局实验研究、工程示范及商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发展路径,肩负着聚变能商业化的重任。2023年以来,央企、省及合肥市国资国企、社会资本积极入局,出资聚变新能,以耐心资本的责任担当,为聚变能商业化筑基铺路。
2021年9月28日,在中国加入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计划十五年之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USTC1958咖啡馆里举行了一场“碳中和与能源革命”科学文化沙龙,参与者所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便是“可控核聚变在将来40年内是否有商业化的可能”。
在那场沙龙上,与会者围绕加快聚变商业化进程,提出了由社会资本、国有资本、政府携手合作的初步构想。
2022年5月9日,省发展改革委组织专家对《以创新模式加速推进聚变能商业应用战略行动计划》进行了论证。行动计划提出了2026年建成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2030年建成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2035年实现商业发电三个阶段性发展目标。
2023年4月18日晚间,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市公司安徽省皖能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拟与皖能资本及其募资方、蔚泽晶润及其募资方和关联方、合肥产投及其募资方和关联方、拟设立的聚变新能公司员工持股平台共同投资设立聚变新能有限公司,后者注册资本50亿元。
蔚来随后也在一份声明中称,“计划通过参与财务投资的方式,助力推进聚变技术研究和商业化,为长期可持续能源发展贡献力量,并提升行业影响力。”
这并不是蔚来第一次布局可控核聚变。早在2022年,成立仅一年的能量奇点首轮融资,融资金额近4亿元人民币,米哈游和蔚来资本共同领投。
在聚变新能的最初框架中,蔚来相关主体(蔚泽晶润及其募资方和关联方)持股30%,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皖能集团”,包括旗下皖能股份和皖能资本及其募资方)和合肥市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合肥产投”,包括合肥产投及其募资方和关联方)相关主体分别持股25%;按照市场惯例,预留20%的股权来吸纳相关科研机构技术人才,依托于科研机构的人才、技术积累来共同推动聚变能商业化项目。
皖能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卢浩告诉记者:“皖能集团战略布局聚变能,既是践行省属能源企业使命担当、抢占全球能源革命制高点的主动作为,也是企业向能源领域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转型的重要路径。”
一直以来,皖能集团是以电力、热力、燃气等能源的生产和销售以及投资与资产管理作为主业的省属国有能源骨干企业,拥有皖能电力和皖天然气两家上市公司。
从2022年开始,皖能集团全面实施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组试点工作,由新成立的皖能资本公司统筹集团金融股权管理工作和开展相应投资业务。
皖能资本负责人称,“作为皖能集团战略转型‘发动机’,皖能资本通过投资聚变新能,在全球清洁能源竞赛中助力安徽下出‘先手棋’,也为国家构建自主可控的能源体系提供支点。”
资本耐心,才有产业的耐力。商业聚变能不确定性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更需耐心资本的支持。在聚变新能公司运行过程中,国有资本担起耐心资本的重任,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从2024年开始,聚变新能原三方股东开始与潜在投资人洽谈重组条款。2024年5月,聚变新能引入央企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旗下资产管理平台作为战略投资者,进行增资重组。注册资本金增加至145亿元。其中:皖能集团和合肥产投出资主体分别持股20.5%,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持股20%,安徽省科创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4%,蔚聚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持股5%,合肥科学岛控股有限公司知识产权作价出资20%。
调整后的聚变新能以国有资本为主导,其逻辑在于,民营资本通常的“少量投入—短期实现关键突破—提高估值再融资获利”的投资模式,可能不能充分支撑聚变能这么一项长期持久的重大科学工程。而国有资本的长期稳定投入,能够为聚变能商业化这项持久的工程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驾护航。
围绕对聚变新能的投资,皖能资本专门组建“丰禾聚变SPV”(SPV,仅为特定、专项目的而设立的法律实体),合肥产投则组建“产投新能SPV”。
皖能资本负责人告诉记者,“丰禾聚变SPV”是公司在短时间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专项任务。“7个工作日完成方案设计,6个工作日完成设立(丰禾聚变SPV)投资决策和工商注册,3个月完成7家主体进入(丰禾聚变SPV),1个半月完成聚变新能引入战略投资者重组沟通谈判。”
这展示出安徽国资的效率。作为有限合伙企业,“丰禾聚变SPV”的出资人包括4个省级母基金和7家省属企业。4个母基金包括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基金、省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省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和省碳中和基金,7家省属企业则分别为皖能集团、国元金控、淮北矿业、安徽国控集团、淮河能源、安徽叉车集团和安徽省投资集团。
央企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的入股,也为聚变新能拓宽了想象空间。昆仑资本是中国石油的核心投资平台,专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打造新的增长曲线年出台的《以创新模式加速推进聚变能商业应用战略行动计划(2022—2035年)》,安徽将遵循应用实验堆、工程堆和商业堆“三步走”发展战略:2022年至2027年,依托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完成聚变发电演示验证;2030年,建设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2040年前后,以商业化公司作为实施主体,联合产业链企业,开展更高聚变功率的商业堆建设。
2024年6月17日,聚变新能完成增资,成为中国首家聚变能独角兽企业。“聚变能商业化投入巨大。聚变新能在股权结构上多元一点,更有保障。大家分担一下,压力变小、空间也更大。”一位投资界人士这样分析认为。
作为我省聚变能商业化投资“主力军”,皖能资本也在持续参与引入战略投资者、股东管理、产业链图谱绘制等工作,探索省级国资支持前沿科技的有效路径。
去年12月,聚变新能完成领导班子及组织架构调整。今年5月1日,BEST项目工程总装工作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在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正式启动。
今年6月,由皖能集团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合作成立的聚变与氢氨能源工程应用联合实验室在合肥市揭牌。该实验室将同步为聚变能工程应用储备关键核心技术,构建“技术攻关—工程验证—商业应用”创新链条,助力传统能源低碳转型和未来能源产业发展。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聚变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材料及各类设备,中游各类聚变大型装置,下游聚变能及相关延伸应用场景等。
上游核心部件,包括磁体系统、真空室系统、包层系统及偏滤器等。我省已初步集聚部分关键核心部件企业,如夸夫超导(低温超导材料)、曦合超导(磁体系统)、万瑞冷电(低温系统)等。
下游应用场景。聚变能及托卡马克装置有望在聚变能发电、医疗设备、检测设备等多领域实现应用与创新。目前,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已依托EAST装置,开展成果转化,孵化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如中科离子(超导质子放射治疗)、中科太赫兹(太赫兹安检仪)等。
卢浩透露,皖能集团出资50亿元牵头组建了省级碳中和母基金,目前母子基金认缴规模超220亿元。“依托碳中和基金,投资了上海超导、羲和超导等项目,加速构建‘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工程应用’完整产业链。”
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是国有资本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
超越时间尺度:成熟能源投资周期以年度财报衡量,而聚变需以十年为单位起步的陪伴。
超越风险逻辑:传统能源看盈亏平衡点,聚变则要直面“从0到1”的科学与工程双重风险,以国资韧性对抗不确定性,为科研“冷板凳”提供“热支持”。
超越财务回报:成熟能源追求稳定现金流,聚变投资算的是国家能源的大账。当前的投入是为2035年后彻底改写能源格局,助力国家掌握终极能源主动权。
如果说成熟能源是“摘果子”,那么聚变就是“种未来”。这是一份长期主义的投资耐心,更是一份决胜未来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