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开幕的日本大阪世博会上,中国馆首个具身智能“导览大使”—— Walker C,一亮相便备受瞩目。
这款高163厘米、重43公斤的人形机器人由来自广东的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搭载了其自主研发的具身智能交互大模型,不仅能熟练使用中英日三语进行导览,还能以6公里时速稳定奔跑,敏捷避障、上下坡、抗冲击,随时应对多地形的复杂环境。
Walker C的惊艳表现是广东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广东迈向全球科创高地的一个注脚。而科技创新从来不是“无根之水”,科技金融恰恰是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关键一跃”,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进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活水。
近年来,广东作为科技、产业、金融大省,锚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以创新思维积极探索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逐渐形成了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广东模式”。
今年6月,由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指导,广东金融学会、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主办,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广东省科技金融促进会承办的广东省科技金融典型案例征集推广活动正式对外发布50个入选案例。
根据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介绍,入选案例聚焦金融产品、服务方式、交易机制、业务流程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既有对客户开展多维度评价、根据企业经营行为和信用数据进行精准画像并主动授信等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优化升级,也有依托数据交易所的数据资产融资服务创新、保险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的实践等,充分展示了广东科技金融发展成果和工作亮点,对推动广东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型企业普遍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四高一长”的特点,这与传统的银行信贷逻辑相悖。特别是初创期的科技企业,大多缺乏传统抵押物,过去很难从银行体系获得信贷资金。
广东一家头部机器人企业的创始人告诉南方财经记者,创业初期的“第一桶金”靠的是自己筹钱、朋友借款,一度陷入研发“烧钱”、四处筹钱的窘境。直到获得某地国资基金的一笔投资,让企业发展迈出关键性一步。
成果转化前的融资难,是多数科技创新型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但相较于以银行为代表的债权融资模式,以 “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为特点的创投风投股权融资模式,被认为更匹配科技企业的发展特性。
对于当前广东科技企业的金融需求,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亦明确指出,呈现出多元化、全生命周期、轻资产化等特点。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传统抵押物不足,对促进科研成果价值转化的轻资产融资需求旺盛。
而在当前社会资本投资意愿减弱的背景下,推动政府投资基金为代表的国资创投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充分发挥其引领和作用,显得尤为关键。
近年来,广东推动各类政府投资基金联动发展,发挥政府性投资资金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广东省关键技术领域和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目前已形成了国有资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S基金等组成的多元化投资体系。
截至2024年底,广东省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数量2466家、管理基金数约1.2万只,均居全国首位。去年全年,广东各级政府引导基金(产业类和创投类引导基金)已认缴规模达4306.11亿元,居全国第二。
“我们也注意到,当前政府性创业投资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未充分发挥,‘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动力和效果不明显。同时,受国有企业考核和国资监管影响,国有股权投资企业投资流程长、决策层级多,难以建立市场化运营、专业化管理的运作机制。”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吴世文此前在接受南方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此,吴世文透露,广东将尝试在省级层面,对双创基金单列管理,针对性、差异化设置绩效考核指标,不优先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完善对S基金的配套支持,联合社会资本打造S基金集群;允许国有创投机构通过协议转让、份额拆分等方式灵活退出,豁免部分审批环节等。
另外,当前备受瞩目的AIC试点、科创债等扩大大胆资本、耐心资本规模的新举措也加速在粤落地,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涌向科创领域。截至6月末,广东已完成5支AIC股权基金设立注册,规模合计47亿元;其中,2支基金实现项目投放,向2个项目投资5400万元,另有6支基金预备落地。7家科技企业和3家股权机构成功发行科技创新债券207.5亿元。
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仍以直接融资为主,银行及科技信贷依然是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如何让银行面对科技企业时敢贷、愿贷、会贷?业内人士认为,重点在于持续完善针对科凯发国际娱乐官网入口网址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产品服务谱系,不断提升对科技创新成果研发、转化、应用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全流程金融服务质效。
具体到广东,在科技成果研发投入阶段,创新推出“科技人才贷”“科技研发贷”,将科技型企业人才和研发投入情况作为授信或增信的重要参考依据;推广“前期贷”,破解科研项目建设前期由于“四证”不齐全导致的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难题。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阶段,创新推出技术入股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许可收益权质押融资、技术合同融资等模式,成功落地全国首笔“技术入股贷”、地理标志用标企业商标许可收益权质押融资、广东首笔“中试贷”等产品。在科技成果应用生产阶段,积极推广“创新积分贷”“评级贷”“信用分挂钩贷”等信用贷款产品。
此外,科技保险作为支持创新的“减震器”,亦可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风险分担、补偿和管理的独特作用。目前广东保险机构科技保险产品涵盖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保证保险,覆盖科技型企业关键设备、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多个环节的风险保障需求,并落地多项全国“首单”业务。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广东省科技贷款余额5.6万亿元、同比增长7.3%。上半年,科技保险累计为全省(不包括深圳)科技企业提供风险保障3.11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为了进一步构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广东还创新推出“益企共赢计划”、“股贷担保租”、“认股权+贷款”三大服务模式。
比如,“股贷担保租”通过成立若干支包含股权投资机构、银行机构、担保机构、保险机构、金融租赁机构在内的联动服务队,打造“缺口介入机制工作站”,为科技企业提供股权、信贷、担保、保险、金融租赁等“一站式全科会诊”,实现股、贷、保、担、租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客户信息共享。
“这一模式旨在弥补金融供给各方协同不足、企业对各类融资方式了解不足的‘缺口’,破解企业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大节约企业金融咨询和服务的‘脚底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相关业务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