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以新能源为主,为我国经济注入绿色动能,为高碳行业减排与终端电气化提供绿色支撑。同时,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柔性、安全高效,能和数字经济更好地匹配,催生“绿电+算力”新模式,释放产业新动能。
然而,当前我国电力系统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为了加快交替流程,旧系统必须重整凯发k8旗舰厅ag塑造,新系统必须准备妥当,其间资金需求庞大。特别是,我国电力行业的关键技术领域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需要通过资金投入来推动商业模式的落地以及规模化应用的推广。此外,电力系统转型所涉环节繁多,发电、输配电、用电、储能等环节都有资金需求,有赖金融体系给予多层次、多元化的支持。本文对此展开解析。
电力行业转型过程中,融资需求有产业链跨度大、企业类型多、资产流动性各异等特征。这些特征会对电力转型相关的融资需求造成影响,特别有赖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支持。
(一)在产业链结构方面,新型电力系统覆盖“源网荷储”全链条,产业细分领域多、发展阶段不一。细分产业有光伏、风电、新型储能、智能调度、虚拟电厂、综合能源服务等,各领域都包括上游材料、设备与零部件制造到下游系统集成与运营。在技术发展上,光伏、风力、水力发电与输配电比较成熟,而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则有待发展。处于不同细分领域和发展阶段的企业,风险承担能力不同,回报周期不同,融资需求也不同。
(二)在企业类型方面,新型电力系统涵盖不同规模与性质的企业,市场主体范围远比传统电力系统要宽。传统系统以集中式供电为主,参与者多为资产稳健、信用良好的国央企及大型工程服务商,融资渠道广、抗风险能力强。相比之下,新型系统包括分布式能源、新型储能等领域,纳入更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其风险承压力有限,财务基础较弱,融资难度也较高。
(三)在资产流动性方面,新型电力企业所持资产在可交易性、可变现性等方面的差异显著。在此,资产可依其流动性分为三类:高流动性资产包括电力协议、电费收益权、绿色权益确权等,相关现金流稳定;中流动性资产包括已投运电站及运营服务权、电力相关设备、数字化系统等,其变现周期较长,但收益预期稳定;低流动性资产包括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创新研发项目和未投运设备场站等,相关资产有潜在价值,但技术和商业应用有待验证,短期变现难度高。
我国于“十一五”期间首度提出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的理念,其后每5年重申深化金融市场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制度的重要性,用以推动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在新出台的金融“五篇大文章”和“新国九条”等政策中,政府表明必须进一步深化多层次股权市场的错位发展,畅通“募投管退”循环,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
从电力系统的转型进程看,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为不同细分产业链的融资提供“通道”,也可支持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因而是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
特别是,从新型电力系统所覆盖的四大环节看,“源”端技术成熟,企业多已投入工程化项目,现金流稳定,收益预期明确,可通过主板市场融资。“网、储、荷”端技术部分处于早期阶段,呈现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征,企业可通过天使轮、风险投资(VC)、新三板、北交所、科创板等多层次股权市场获得全周期融资支持。此外,企业可通过主板首次公开募股(IPO)、并购等多样化退出机制,为早期投资者提供明确回报路径,激励长期资本持续进入,推动产业链的正向循环。
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股权融资路径固然通畅,但相关资金对其技术创新的覆盖情况也值得关注,而目前比例仍显不足。以储能为例,2024年一级市场储能企业投融资事件共107起,其中虽有4家储能相关企业成功IPO,但在上千家储能科创企业中,该比例仍显偏低。相同情况对虚拟电厂等领域也成立,表明中后期融资通道虽已浮现,但覆盖率有待优化。
在此背景下,“债中带股”的科创债正以创新工具补位,发挥协同潜力。根据今年出台的新规,金融机构可通过发行科创债来募集其对科创企业的股权投资资金。新规拓宽了企业发展的资金渠道,也拓宽了早期股权投资者的退出渠道,有助于形成“错位协同、分阶段退出”的良性融资生态。事实上,国内市场上的科创债案例不少,虽然电力企业发行短债仍有疑虑,但正面案例同时存在,中科创星科创债即为一例。依据万得(Wind)数据,该债券本金4亿元,期限10年,聚焦于光电芯片等前沿技术,是国内首只布局新型电力技术创新的风投私募科创债。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涉及众多“非科创类”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参与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维服务等环节。这些企业普遍面临融资渠道窄、信用等级低、风险抵御力弱等问题,囿于制度适配性、投资者结构等因素,通过新三板、北交所等建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未必能助其解决资金问题,从而凸显了发展多元化融资工具的重要性。
依据金融“五篇大文章”,金融机构应当为重点领域提供多元化、接力式的金融服务,以适应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同时,五部门亦发文表明,对于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里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机构应当采取“一链一策一批”方式,提供有针对性的多元化金融服务,纳入供应链金融、保险、融资租赁等服务。
特别是,基于“一链一策一批”,金融机构可对新型电力系统下发展阶段不一的各产业链环节,匹配针对性融资工具,以精准覆盖不同企业类型与资产特征的差异化融资需求。
对于光伏、风电等技术成熟、现金流稳定的企业,金融机构可重点通过绿色贷款、绿色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债权类工具提供资金支持。对于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处于商业验证阶段的新兴领域企业,金融机构可引入耐心资本进行股权类投资,并辅以科创类贷款等工具。此外,金融机构亦可通过“股债联动”方式给予电力企业融资支持,大连融科即为一例。该公司同时获得风投、私募的股权资金和科技贷款资金,以支持其液流电池研发项目。
对于供应链里为数繁多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更可联合链主企业推动供应链金融,通过应收账款保理、确权质押等方式,缓解其“有订单、无资金”的融资困境。对此,农行通过金风科技的“金风云信”供应链金融平台形成的融资服务即为一例。该平台为300多家上游供应商提供基于双方合同债权债务关系的电子信用凭证,形成银行融资基础,有效缓解供应商现金压力,改善其资金链问题。
对于新型电力的多元参与主体,金融机构可对民营企业加强增信,通过政府性担保、应收账款保险等方式,缓解其因信用等级偏低而产生的融资难问题。国内这方面实践不少,获得担保支持的“电碳惠企贷”即为一例。该案由国网上海电力、英大碳资产与上海市融资担保中心合作,6家金融机构为能源产业链里的12家中小微企业提供1.18亿元融资,并有市融资担保中心支持。此外,金融机构也可为绿电企业提供绿电收益保险,用以缓释风险。
对于新兴电力企业所持资产流动性差异显著的特征,金融机构可通过精准匹配融资工具来解决问题。针对电费权益等高流动性资产,金融机构可通过收益权质押、绿色资产支持证券(ABS)等方式助其盘活资金。对于已投运设备等中等流动性资产,金融机构可采用绿色融资租赁、绿色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方式缓解其资金占用压力。对于尚未变现的新型储能技术等低流动性资产,金融机构可探索使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工具,配合风险补偿机制,以提高企业前期研发投入的资金可得性。
事实上,从公开信息可知,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对于中、高流动性资产的融资支持力度较大,但对于低流动性资产的融资支持力度偏小。前者的相关案例不少,如中银证券牵头发行的“深能南京电力光伏上网收益权ABS专项”、国信证券助力国电投推出的全国首单户用光伏绿色类REITs等都在此列。后者的相关案例明显不足,目前尚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公开案例。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既是能源结构深度变革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绿色增长的关键抓手。为推动电力行业“向绿而新”,我国亟须从政策、金融、产业三方面协同发力,形成系统性融资支持机制。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应当优化制度供给,强化政策引导。建议政府聚焦于“源网荷储”的协同发展,加快完善电力规划、调度与价格机制,健全绿电补偿、碳价传导、容量电价等制度,以稳定绿色投资预期。同时,建议政府统筹财政资金与政策性融资资源,加大对分布式能源、储能、数字化等领域的引导投入,加快关键基础设施布局,以夯实新型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
(二)金融机构应当丰富工具组合,提升服务能力。建议金融机构针对电力行业在研发、扩产、建设、运营等方面相应的融资需求,加强股权投资与科创债支持,推广绿色租赁、ABS、REITs等标准化工具的使用,并疏通绿色资产再融资与退出通道。同时,建议金融机构进一步探索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与风险缓释机制,以提升融资的可触达性。
(三)电力企业应当强化财务规范与融资适配能力。建议企业主动提升财务透明度与现金流稳定性,推动绿色资产的标准化与可证券化建设。同时,建议企业拓展多元化融资工具的匹配性,完善资产组合与融资结构设计。此外,建议企业加大绿色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的参与度,推动形成“技术—资本—产业”的发展闭环。
通过三方协同,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投融资体系才得以构建完整并确实落地,从而助力我国电力行业实现从“以煤为主”向“以绿为基”的历史性跃升。
(作者邱慈观为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可持续金融学科发展专项基金学术主任;李小千为可持续金融学科发展专项基金研究专员)
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Z].2024.
③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证监会公告〔2025〕第8号[Z].2025.
④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工信部等).关于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的通知[Z].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