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的原点突破,到“10到100”的规模跃升,镌刻在甬江实验室展厅墙上的奋斗箴言,浓缩了宁波
近日,在宁波举办的“资本聚焦宁波前沿产业”主题交流活动中,来自头部股权投资机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上市公司、优强企业的约30位投资人、企业家,与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实地调研浙江省柔性电子产业先导区(西工大宁波分院)以及甬江实验室两大创新“引擎”,通过政企学研的深度交流,探索新材料领域“资本+科创+产业”的新生态体系。
“当前宁波正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具有宁波辨识度的‘361’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材料产业作为宁波三大标志性产业集群之一,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宁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方飞龙表示。
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培育前沿新材料产业发展。宁波在新材料领域已聚集了25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6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1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宁波天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周宓向记者表示:“公司初创阶段就对标海外头部材料企业,宁波丰富的产业资源和一批高能级平台,是天璇快速成长的重要底气。”
投资人也普遍认为,宁波在科研平台密度和“产业+人才+金融”协同方面形成了区域优势。
“AI或将颠覆材料研发方式,但不能替代材料的本质属性。谁能跑通这条逻辑,谁就有长期价值。”在华福资本董事长陈爱国看来,宁波青年科研群体活跃,制造业底座厚实,为材料领域的突破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沃土。
“创新始于科技,兴于产业,成于资本。”在上海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国标看来,“资本+科创+产业”既是一种新的发展逻辑,又是一种新的生态体系。上海报社与宁波以举办投资交流活动为载体加强合作的出发点,就是要把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聚合在一起,打通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构建一个小生态,助推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碰撞与合作。
在此次主题交流活动上,香港精裕投资有限公司(简称“精裕投资”)与浙江净源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净源膜科技”)、上海鑫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鑫紫投资”)与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分别签署了意向合作协议。
“签约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陪同企业成长。”精裕投资董事长施永敏感慨道,“这次与净源膜科技的合作,我们有系统的整体布局,在技术、资本、市场和公司战略方面和企业展开全生命周期的合作,助力其成为扎根于宁波并且有全球影响力的上市公司。”据介绍,精裕投资是一家聚焦新能源、绿色环保等领域的投资机构,专注于发掘具有成长潜力的科技型项目,曾参股多家内地高科技高成长的企业。
“与国家创新中心签署投资意向书,标志着双方的合作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它不仅凝聚了双方共同的愿景和信任,也承载着我们从二级市场迈向一级市场,投资新材料企业的一个里程碑。”鑫紫投资总经理助理毛心雨表示,未来公司将以最大的诚挚,积极推动后续工作,争取早日将合作蓝图转化为丰硕成果。
“上次拜访时,一家宁波新材料企业尚未融资,如今,这家企业已顺利完成两轮融资。优质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双向赋能,充分印证了宁波产业生态的蓬勃生命力。”上海君合投资董事长陈谋亮表示,通过本次考察交流,他深刻感受到宁波新材料产业的前沿创新力与吸引力。
“优质项目始终是资本竞逐的核心。宁波展现出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与项目孵化能力,这正是吸引资本持续加码的关键所在。”陈谋亮称,上海君合投资在医疗健康、及信息技术等领域深耕布局,期待进一步深化与宁波各方协同联动,深度赋能宁波产业发展。
“从书架到货架,到企业发展壮大,再到资本市场,其中最核心的是找准市场,将技术真正转化为产品。对于投资方而言,投资不仅要看技术,更要看产品的市场定位、差异化优势以及真实可靠性。”在友山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罗金宝看来,本次考察宁波之行,让他进一步感受到了宁波企业的务实态度与扎实的技术基础。公司希望与宁波企业展开多元化合作,探索多重可能。
海源资本合伙人林军、天堂硅谷投资经理郭瑞等纷纷表示,宁波企业产业化逻辑清晰、应用场景明确,正是当前资本寻找确定性的优质标的“策源地”。多家机构透露,考虑在宁波进一步推动并购协同或开展二级市场合作,深度参与本地创新项目成长路径。
科创与资本加速汇流,产业升级正当时。宁波正以愈加开放的姿态、更具张力的生态,吸引人才与资本深度融入当地新材料产业链。一幅高质量、可持续的前沿产业图景,正在徐徐铺展。
走进位于宁波的甬江实验室,一幅“攀登之路”示意图清晰勾勒出,一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轨迹。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商业化,需跨越“技术死亡之谷”“产业化死亡之谷”“盈利死亡之谷”三道难关。在这些最容易“摔跤”的关键节点,甬江实验室积极探索、精准发力。
“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真正把高端科技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是甬江实验室的核心使命。”近日,甬江实验室副主任乌学东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若将甬江实验室比作一个精密工厂,其投入的是顶尖人才、前沿技术与资源要素,最终产出的则是可落地、快成长的科技创业实体——这正是甬江实验室的定位与追求。
2021年,肩负着瞄准国际前沿战略技术制高点,攻坚国家“卡脖子”难题,贯通浙江省创新产业链,助力宁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多重使命,甬江实验室应势而“立”。四年多来,实验室聚焦新材料与智能制造两大核心方向,从世界顶尖学府、国际一流研发机构引进23支科研团队,在纳米抛光材料、半导体外延生长托盘、显示材料与器件等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在乌学东看来,“厚植产业”是甬江实验室最鲜明的特征。“实验室的研究布局紧扣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源于产业且先于产业。无论是当前如火如荼的汽车、低空经济、机器人,还是AR/VR、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轻量化、长续航、高可靠、高频高速’是这些产业的共性底层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先于产业研发出大量新材料,以满足并推动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过程布满荆棘。“真需求与真问题之间常存在认知断层。预判技术趋势时,必须具备将科技前沿技术与市场需求精准串联的敏锐度。”乌学东坦言,将产业需求转化为科学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前科技创新领域的“稀缺资源”。
当科研成果走向产业时,还需统筹考量原料供应链稳定性、规模放大重复性、产品批次一致性等要求,这些往往是科学家的“知识盲区”。为此,甬江实验室专门引进并培育一批懂科研、懂产业,兼具管理能力与投资视野的复合型科技管理人才,推动科学原理与商业盈利模式高效衔接。2024年,甬江实验室建成盈诺孵化器,整合物理空间、科创服务、创投基金、高能级公共服务平台等资源,为“种子技术”提供生长沃土。
在甬江实验室成果展厅,一块LED全息透明屏引人注目——它既能呈现逼真立体动画,又能实现透视效果。这项显示方案的核心技术,源自宁波视曼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视曼科技”)自主研发的显示驱动芯片。而视曼科技就是盈诺孵化器首批入驻企业之一。凭借该技术,视曼科技已打入华硕、苹果、瑞丰光电等头部企业供应链,月订单量突破5000万颗。
目前,甬江实验室正构建“盈诺孵化器+科创学院+天使基金”的科创企业孵化体系,畅通“人才—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探索原创性前沿技术创业孵化的“甬江模式”。截至目前,盈诺孵化器已集聚20余家科技创新型企业,构建起覆盖泛、新能源、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生态集群。
在科研布局上,甬江实验室践行“三看三听”原则,即看技术趋势,看产业需求,看团队带头人;听学术界前沿声音,听领军企业实践建议,听专业投资机构判断,以此实现科技与产业的双向赋能。
针对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甬江实验室实施分类分层管理:基础科学研究以探索新发现、新原理为核心,推行“长周期评估、重成果代表作”的自驱式管理,鼓励科学家“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与产业应用强相关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研发,则从策划、立项到结题、应用,依托信息化系统实施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将产业验证与质量管理理念贯穿始终。
“科研体制的核心是人。”乌学东认为,面对科技资源配置与产业需求错位等问题,人才评价机制创新至关重要。甬江实验室革新科技评价体系,倡导“以奋斗者为本,以做成事为要”的价值理念,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的 “五唯”桎梏,建立“唯能力、唯品行、唯担当、唯绩效、唯贡献”的长周期评价机制,激发科研人员投身应用创新的定力和主观能动性。
面对技术变革加速演进,甬江实验室始终保持“战略警醒”。“、大数据技术的崛起正深刻重塑全球科研格局,传统科研范式数十年的积累面临价值重构的挑战。”乌学东表示,未来实验室将推进凯发国际官网AI引领的科研范式变革,布局建设新材料数字化研发平台,打破科研数据“孤岛效应”,研发一批赋能的标志性材料产品,推动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
“未来,甬江实验室将坚持‘两条腿走路’。”乌学东介绍:一方面聚焦深耕若干优势领域,如塑性陶瓷、智能金属等具备颠覆潜能的关键材料,以20年乃至更长期的视野持续投入;另一方面建立动态“快速响应”机制,精准识别、预判并积极拥抱新技术、催生,通过创建“创新共同体”,尊重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分配机制,“率先拿出系统性解决方案,方能抢占发展先机”。
乌学东表示,甬江实验室直面科技与产业挑战,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不平坦但更有意义”的道路。
在宁波这座以制造业见长的城市,一批以“材料+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新兴企业,正在光学膜、微纳结构、柔性电子等细分赛道加速突围,成为中国新材料产业攀高向新的生动注脚。
2025年上半年,宁波高技术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3.1%和6.5%,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4682家有新产品产值,占比达42.9%。从“361”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到以甬江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平台,宁波前沿新材料产业正在人才、技术、政策、平台的多重合力下不断焕发创新动力,涌现出一批在全球细分赛道具备领先优势的企业,推动宁波迈向前沿材料制造新高地。
“就像控制电子的流动一样,我们要做的是控制光的流动。”宁波天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天璇新材料”)创始人周宓如是说。
不到三年,周宓已带领团队在光学界面材料这一细分领域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并顺利量产,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
“所谓光学界面材料,就是通过表面材料的特殊性能,来改变通过其中的光路的方向、强度甚至相位;而我们在其中做的微纳光学,则是通过微结构从毫米级做到纳米级,把折射率进一步提高,来调控光路折射或者衍射的方向。”周宓介绍,该技术广泛应用于AR/VR波导下游场景,将成为下一代显示终端产品的解决方案。
在国内多数同类企业的折射率仍停留在1.4—1.6区间时,天璇新材料已经实现1.9。“我们最近还会有新突破,预计能接近2.0,将和世界最优秀的厂商处于同一水平。”周宓表示,“宁波的新材料产业基础扎实、体系完备,这为我们从实验室到量产提供了肥沃土壤。”
激智科技则是从显示材料出发、持续“复合进阶”的典型代表。2024年,量子点膜、复合膜等高端产品营收实现8.7亿元,同比增长超40%,技术落地覆盖车载、光伏、电子纸等多个新兴应用场景,成为国内实现量子点薄膜、COP、复合光学膜稳定量产供货的少数公司之一,其下游客户包括TCL、海信、小米等多家头部企业。
“我们顺应显示器轻薄化的趋势,在两三年前就完成了复合膜的成品良率爬坡,去年开始订单大增,甚至加急上了四条产线。”副总经理胡金福介绍,公司正在推进膜与板的进一步一体化,预计明年量产,“终端屏幕将基本实现无边框,既轻薄又高效”。
“我们执行的是‘量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战略,目前下一代产品的材料、工艺都已准备就绪。”胡金福表示,公司正拓展光伏、新能源汽车和电池等多元场景,并积极储备广视角膜、车载量子点膜等新兴领域材料。“我们现在做的间隙反光膜,能将太阳能组件整体发电效率提升0.5%至1%,据我所知,包括我们在内,业内目前只有两家公司能做到。”
宁波新材料产业的真正优势,在于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多位企业家均提及宁波的制造业基础、产业工人素质、资金活跃度和政策执行力,是企业快速落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关键。
“宁波是创新创业的热土。在这里,政府‘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土壤够厚,创新就容易长出来。”周宓评价道,这也正是他从海外归来,在宁波扎根创业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宁波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被列为“361”现代化产业体系迭代升级重点打造的三大标志性产业集群之一,宁波市委、市政府聚焦化工新材料、高端金属合金、稀土磁性、功能膜、、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材料六大方向,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生态。同时,甬江实验室、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一批前沿新材料科研平台加快推进技术攻关,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浙江省磁性材料应用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纷纷落地,技术成果正不断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我们的制造业工程师队伍很成熟,配合速度快;政府务实高效,有事能响应,有困难能协调资源。”胡金福坦言,正是这些关键但不易察觉的软环境因素,为宁波当地的大量初创企业和科创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5年上半年,宁波产业投资活跃,科技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装备制造业等投资分别增长37.3%、18%和5%,增速均高于宁波上半年全部投资水平。截至目前,宁波全市在新材料领域拥有逾800家高新技术企业,功能膜、磁性材料、石墨烯等多个细分方向形成集群效应。
对于宁波新材料产业的下一步发展,受访企业家表示,期待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协同与扩容,为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能。一方面,期望有代表性的终端品牌加速崛起,打通从材料创新到产品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真正释放技术价值;另一方面,也期望本地在上游原材料端,尤其是精细化工等关键基础环节,能够培育出更多“小而精、小而强”的专业企业,构建更有韧性的产业底座。